襁褓什么意思古文(文化常识汇总)
九、年龄
【要点点击】
年龄这一方面的知识涉及面不太大,内容比较单一,远不如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复杂,文言文中较常见的几个年龄特指有:襁褓、孩提、齿龀、总角、垂髫、豆蔻年华、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耆(qí)、古稀、耋(dié)、耄(mào)、期(jī)颐。
【示例平台】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3.齿龀:又称为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如:《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始龀,即齿龀。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如《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笄(jī):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跟男子加冠的意义类似。《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8.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
9.不惑之年:四十岁。《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例如:“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论语》
11.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2.耆(qí):六十岁《礼记·礼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13.古稀: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岁
14.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摆动耋老,加劳”。
15.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十、音乐
【要点点击】
(一)五音、六律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
宫 商 角 徵 羽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二)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三)雅乐
“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四)俗乐
“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
(五)经首
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六)六幺
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为《绿腰》、《六幺》。
【示例平台】
1.五音六律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2.俗乐
《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经首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4.六幺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相关链接】
1.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3.无射:本指古代十二首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阳春白雪:《阳雪》、《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下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6.乐师: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十一、古注
【要点点击】
(一)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二)注:本义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三)笺: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
(四)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文,还对前人注释作注释。
(五)诠: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示例平台】
1.笺
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2.疏,正义
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张守节正义。
【相关链接】
1.义疏古书的注释体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2.义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具体形式有: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不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用指出事物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