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强梁是什么意思(老子的警示:“强梁者不得其死”,做人做事不要太强势)

时间: 2024-09-20 09:04:49/span>

老子《道德经》第41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梁”,是指比较强硬的人,他们往往强为、强取、强横;“父”,开始。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强横的人不得好死,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开端。

正常人的死亡,应该是生老病死,寿终正寝,而强硬的人不得善终,他们的死往往横死暴死,孔子的学生子路就是这样的人。

子路很刚勇,他初次见孔子时,戴着雄鸡鸡冠似的帽子,以野猪獠牙为佩戴饰物,以示勇武。子路还争强好胜,任何事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不能不如人。

了解子路品性的孔子就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这句话与老子的话大同小异,认为子路太过刚勇,会不得好死。当卫国发生内乱时,在外地的子路就义无反顾地赶过去,加入了战斗,孔子听说后痛心地说:“嗟乎,由死矣。”果然,子路死于这场内乱,被斩为肉酱,不得善终。

“强梁”者之所以不得善终,就是因为这类人太强势了,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容易走极端,呈一时之勇,有勇无谋,最后作了无谓的牺牲。

“强梁”,后来引申为强盗,老子的这句话也可引申为强横霸道的人不得好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人没有好下场。

那些“强梁”者刚开始得势之后,为人嚣张跋扈,行为霸道狠毒,使用暴力手段欺压制人,看起来很强大,人们奈何不了他。但从长期看,这些人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四面树敌,必然遭到人们强烈反抗,历史上的每一次起义就是人们反抗暴政的表现。

“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必然走向灭亡,历史上的暴君无不如此。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纣王武功高强,力大无穷,四处征战,是一个厉害的狠角色,对百姓也狠,实施暴政,残害忠良,最后众叛亲离,周武王兵临城下时,纣王自焚而死。

老子在这里不只是强调强硬的人不得善终,而是通过这种现象告诉人们,凡事不可太强势,太强势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谦受益,满招损。“强梁”者往往追求盈满,以为越多越好,岂不知物极必反,壮则易老,如果过分强势,就会走向其反面。当强壮达到顶峰的时候,就会走下坡路,一步步走向衰亡。所以,要懂得守柔、守中,不能太强势,延缓走向衰亡的过程。

“强梁者不得其死”,与第41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呼应。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一种阴阳调和的状态之中,而“强梁者”过于突出“阳刚”的一面,破坏了阴阳平衡,最终便导致了非正常现象的发生。

所谓“强梁者”,便是不守柔的人,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都不得善终。只有抑强,才符合道的原则,才能有益无损。

因此,老子反对施政者强硬残暴地施政,而是主张“无为而治”,施政者要尊重百姓的意愿,顺势引导,而不应该强势干预。

在做人上,老子主张要谦卑、内敛、谦让,甘于处下置,韬光养晦,和光同尘,不争强好胜,最终柔弱胜强刚。

孔子同样反对人过于刚强,更反对子路有勇无谋得蛮干。子路有次问孔子,如果孔子去打仗,带谁去?子路本以为一定是带他去的。可是,孔子说,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凭借舟船而渡河流,这是不知死活的冒险行为,却不知道后悔,他绝不会跟这样的人去冒险的。孔子说,他要带的人应该“临事而惧,好谋以成”,不遇事要心存戒惧,小心谨慎对待各种状况,这样才不会出差错。

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听到该做的事情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吗?孔子对子路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说,马上行动。在旁边的公西华听后就糊涂了,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要克服优柔寡断的缺点;子路争强好胜,所以行动之前要多听父亲、兄长的意见,不要急着行动。

孔子经常批评子路,打击他刚勇的个性,专门教育他:“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过于直率而不注重学习,毛病是说话尖酸刻薄;过于勇敢不注重学习,毛病是容易出乱子;过于刚强不注重学习,毛病是刚愎自用。

尽管孔子谆谆告诫,子路十分好学,但子路刚勇的个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收敛,依然张扬,最后不得善终。

“强梁者不得其死”告诫我们,做人要低调,不可逞强霸道,做事需留有余地,有理也要让人三分。只有这样,才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