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守中友善”!这才是古人喜欢拿扇子的真正文化内涵

时间: 2023-07-10 12:49:31/span>

古人为什么喜欢拿扇子?我相信大部分人也许能猜到个一二三,但未必知‬道其真正的原因。


我们经常在史书、电视中看到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还是大家闺秀都喜欢手中拿把扇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先来说说大家都知道的:

古人喜欢拿扇子,这里除了扇子本身取风送凉的作用外(古时没有空调、电风扇,但很多人冬天也喜欢拿扇子的),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有着制扇王国的称号,扇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很多人把扇子作为礼品、艺术品、收藏品,制扇匠人独特的制作工艺,加上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的画作、书法、诗句,使其远远超出了其实用价值。


在古代,扇子还是一种身份、学问的象征,比如文人、官员、贤人、智者以及大家闺秀等。也有人将其与现代人把玩佛珠、手串一样比较,以此作为这些人的一种习惯或是内心某种追求的展现。


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除上述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古比较含蓄,在古代,人们喜欢用谐音来表达某种意思或美好愿望,比如:用葫芦表示“福禄”之意,用白菜代表“招财”之意等,而手拿扇子,也正是要借手中有扇来表达“守中友善”之意。


那“守中友善”又是怎么解释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守中”。

“守中”一词来源于《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圣人不仁的原因是因为万物百姓不仁在先的观点,如同人间帝王惩罚犯法之人,作为秉公执法的天地和圣人亦会执“天之道” 惩罚那些背道而驰的万物和百姓。

接着再进一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人们世间有两种法,一种是至尊无上的圣道,一种是自作自受的歪门邪道。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所有的法,正道好像橐(两端扎口的小袋)中的空气一样,邪道好像籥(古时候的管乐器)中的空气一样。这里的犹橐籥乎,不是说犹橐籥两个物体本身,而是说犹如橐籥两个物体中的空气,橐籥两个物体中的空气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一个是时时刻刻都是静止的,一个是躁动不安的。

其橐中的空气遵道而行,坚守“清静” ,因为静止的缘故,感受不到橐中空气的存在,看起来是虚无的,而且静止的空气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它总会保持一种静止的状态;圣‬道也是一样,坚守清静无为无执,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不会屈服外界一切恶劣环境的干扰,总是能够保持身心清静。

而籥中的空气则是躁动不安,结果因其乱动,越乱动越是不能呆在籥中、越是会流出去,越乱动其噪声越是会令人心烦不安;因为躁动的缘故,人越不能理智地处理事情,从而会导致痛苦、烦恼、错误、灾难等连锁反应,一个接着一个。


在对比了正邪两种法之后,最后告诉人们邪法会导致“数穷” 的后果 ,于是建议人们“守中” 。


《道德经》提出了道德仁义礼此五种法,其道最尊最上,德次于道,仁又次于德,义又次于仁,其礼(圣人说的“礼”与礼貌中的“礼”含义不同)最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礼中没有道德仁义,其礼“动而愈出” ,会导致“数穷”导致很多不好的后果。

最上之法的“道” 难追求,欲成最高无上的圣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最下之法“礼”又多苦恼,所以不如各退一步,选取道德仁义礼此五者的中间之法“仁”来作为前期修道的目标,故‬守中便是要我们守仁,要我们坚守虚而不屈的橐和动而愈出的籥两者的中间之法,要我们不要再为刍狗,万物和百姓都守仁的话,天地和圣人亦会对万物和百姓仁慈。


那什么是仁呢?

《道德经》 中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圣人对道德仁义进行的诠释。不争长者有道,不争功者有德;“义”指的是天之道中的“利” ,是舍生取义,是舍身命财货等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利益一切苦难众生的意思;“仁”指的是天之道中的“不害” ,不行损害、逼迫、恼乱于所有的众生,不害一切人不害一切动物,不为刍狗,不乱动。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了,“守中”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守中”即无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老子的哲学来看,人生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友善”即友好善良,是德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待人热情友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论语》)以及做人要善良厚道的高尚境界。古人比较注重善行,认为行善可积德,有益家人子孙,所以这里表达的也是时刻提醒多做善事。

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也是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友善的公民关系推动了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因此友善也成为公民的核心价值规范之一。友善,是公民德行的光谱,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之光更加明亮而温暖!

手中有扇——守中友善

《道德经》、《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的哲学名著,它们的思想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浸润着中国人的生命。所以“守中”不仅体现了中国先贤智慧中的守仁、无为的思想,“友善”则表达了国人热情好客、谦和善良的美好品德,古人也以物托志借此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境界。


现代很多人是注重外在而忽略内在,炫表、炫车、炫手机,相较于古人,尤其是文人贤者借持扇来表达其内心的思想境界,前者还是‬太肤浅了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