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洲村:古村落水乡的文艺与柴米油盐
前几天为了探访朋友,匆匆来到广州市海珠区的小洲村。因未带充电线,手机续航有限,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眼,所以本文并非旅游路线的介绍,而是更多地从网络资料和个人匆匆一见,谈谈体悟思考。
【初印象打卡词】
古村落水乡,现代文艺,柴米油盐
一、简介
气候&地理:气候温和,四季常绿。是珠江幾千年來沖積形成的。
历史: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广州城区内发现的较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南临珠江后航道,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
三产:
农业——村民世代以種果為生,村的西南面和东面有大片的果林,种植有石硖龙眼、荔枝、黄皮、杨桃等水果。
(我刚入村时,见到一位父亲拿着长钩打下树上的黄皮,四五岁的小儿子在树下拿着小桶,眼巴巴抬头望着。饶有趣味。)
(此外,还在小桥边见到村中的莲雾树,红彤彤水灵灵的果子就那么垂在渠上。须知莲雾可是比较昂贵的水果,而在此却伸手可摘。)
服务业——村内保留岭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发展了一定的旅游业,有“瀛洲八景”。
此外现代因关山月等艺术家的驻足,发展出了现代文艺产业,有“小洲艺术村”之称。
古村落水乡
古村落——建于元末明初的古村,村内随处可见到各色古祠堂(广东人的宗族观念总是令人感动)、古迹(“瀛洲”石刻等)、古树等。
## “小洲人民礼堂”
较有特色的还有入村时,村口的人民礼堂。介于明黄和土黄色的墙面十分惹眼,带有庄严的色彩,辅以墙正中间的五角星和“小洲人民礼堂”的朱红字,给人以回到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恍惚感。
果不其然,看了介绍,确实是上世纪50年代所建,采用的是前苏联式公共建筑风格。
## “蚝壳屋”
再往前走了走,还不期而遇了“蚝壳屋”,据称冬暖夏凉,已有五六百年高龄,也是饶有趣味。正面看来平平无奇,绕到背面,却见是传统岭南民居风格,古朴而新奇。
水乡——村内水道纵横、河涌密布,外人入村如入水网迷阵。
现代文艺:“小洲艺术村”
村里纯朴的风情,宁静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当代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关山月、黎雄才等著名画家在此居住,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
又因为靠近广州的大学城,很多艺术系的老师会选择来到这个成本低的僻静的古村落办起了画室,艺术系的学生们来这上课画画,很多人毕业之后就直接在这开起了艺术工作室,成了艺术家。
从而,小洲村发展出了现代文艺的一面,“北有798,南有小洲村”。
手绘创意墙随处可见创意的迸发,
深藏窄巷中的各色民宿、文创小店、精酿酒吧、咖啡厅,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品味让路人停下脚步欣赏。
但目前,小洲村内部的艺术气息似乎也未若798那么浓重。可能是地盘比798广阔所以艺术产业较为分散,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据此,我搜索了一些网络信息。
一说因为改造(盼拆抢建),一说因为涨租,一说因为商业化后,入局者众,劣币驱逐良币……
“小村的神韵,也随着楼宇的兴起而逐渐被破坏了”。
柴米油盐
正如海珠发布所说,这里,也是村民的乐土,柴米油盐起居之家乡。据网友说,更早的小洲,是难得的依水而建,傍水而居,生态保育同人文生活巧妙相融,并行不悖的传统村落。
整个村落内其实和大家常见的家乡的村子差异也不大,同样有着各色新建的小楼,楼间距不大。在各色文艺小店的附近,开着村民们的小馆子、小杂货铺,各得其乐。
村口是奔跑玩耍的小孩子,老人们坐在树荫和“嫁女饼”的招牌下摇着蒲扇乘凉,历史文物隔壁的屋子里传来热热闹闹的炒菜声和油香。
生活就是这样,柴米油盐的温暖,最是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