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佛山科学教育“燃起来”
4月1日,佛山市中小学基本实验条件保障工作会议暨中学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工作现场会成功举办。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24组牵头城市,佛山系统展示了数智驱动的科学教育创新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活动吸引了省市区三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共计200余名教育工作者现场参会,并通过线上直播辐射全国10余个协作城市,形成了跨区域示范效应。
聚焦“双减”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提质增效,会议创新性提出“双轮驱动”发展策略。广东省教育装备中心三级调研员王颖指出,佛山通过“科学探究一小时”品牌活动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大科学教育”与“大实践教学”双生态体系。“这种将传统实验教学与前沿科技有机结合的改革路径,在全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王颖说道。
在规划佛山市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的发展路径时,市教育局党委委员邓锐昌明确了三项核心要求:要着力加强基本实验的条件保障、全面推进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和不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佛山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招生办主任邓锐昌致辞。 南方+ 高雨宁 拍摄
此外,还需完善实验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实验精品课遴选和优秀科学探究案例展示等活动,培养出既擅长课堂教学又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邓锐昌进一步指出,佛山将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推动实验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引领科学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现场发布了多项创新实践进展。佛山市教育局电化教育站站长区建峰介绍,佛山市已推出“智慧+”教育智能体支持实验操作考试系统信息交互,开发出AI赋能科学教育的相关示范课例,并结合全市首个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探索选配类的创新实验室建设标准。

新质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南方+ 高雨宁 拍摄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佛山推广数字化探究(DIS)、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虚拟/增强现实(VR/AR)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范式,积极开展涵盖实验实践、空间场景、社会协同三大类型数智驱动的“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案例征集。
会议现场教学的展示环节凸显了数智技术赋能科学教育的实践价值。在顺德区东逸湾实验学校,与会者观摩了物理实验操作智能AI测评展示,体验AI实时图像识别,捕捉实验操作数据、自动评分。老师罗银芳和李勇分别在生物学和信息科技实验课上综合运用了虚拟仿真、增强现实、数字化探究和人脸识别技术,展示了数智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

顺德区东逸湾实验学校课堂内,老师在讲授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奥秘。 南方+ 高雨宁 拍摄
除此之外,会上同步发布了2025年佛山市中小学“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案例征集的文件,强化数智驱动的探究实践。其中高明区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学的探索、顺德区东逸湾实验学校多学科融合实验教学校本课程等经验,通过交流成为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腹地,佛山正以先行者的姿态,为破解传统实验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未来型创新人才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采写:南方+记者 高雨宁
通讯员 邝奥韩
【作者】 高雨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