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并购狂人”华润医药,开始甩包袱了

时间: 2025-04-16 11:08:00/span>

作者 | 源媒汇 胡青木

“并购狂人”华润医药,开始卖资产了。

过去几年,华润医药在医药领域的并购动作频繁且精准,不断拓展和深化其在行业的布局。

2022年末,华润三九入主昆药集团,随后通过整合资源,解决了双方在血塞通软胶囊产品上的同业竞争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昆药集团在心脑血管领域的优势;2024年,华润三九又成为天士力的控股股东,这一举措不仅为华润医药带来了复方丹参滴丸等心脑血管中药大品种,还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其在中药研发端的短板。

然而,当所有人还在惊叹华润医药“买买买”的魄力时,这家央企却开始变卖资产了。

2021年11月被华润医药收购的博雅生物,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挂牌转让其全资子公司江西博雅欣和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欣和制药”)80%的股权,首次挂牌金额约为2.13亿元。不过暂时还未确定交易对象。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2024年7月,博雅生物才刚宣布收购绿十字(中国),仅隔几个月却突然挂牌出售旗下另一子公司欣和制药80%股权。这一买一卖的两笔操作,不仅时间间隔较短,且在战略上看似相互矛盾。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聚焦血制品主业

欣和制药作为博雅生物的化学药产业基地,以“高端化学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为方向,重点布局抗感染药物(如西他沙星)。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子公司,曾被寄予厚望,然而现实却异常残酷。

欣和制药的西他沙星片项目,于2015年启动,但受制于环保审批及原料药工艺复杂性,至2020年才完成生产设施建设,导致规模化生产延迟。更雪上加霜的是,西他沙星片于2023年11月纳入第九批国家集采,中标价较最高零售价暴跌近85%,彻底丧失利润空间。

财务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欣和制药的这一困境。

博雅生物披露的挂牌公告显示,欣和制药2023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87万元、-3462万元,两年累计亏损超9000万元。相比之下,欣和制药的主营业务由于长期未能实现商业化突破,2024年营收仅约1000万元,不足同期母公司博雅生物总营收的1%。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博雅生物出售欣和制药,是否是断臂求生?

表面上看,博雅生物挂牌出售欣和制药,是为了甩掉连续两年亏损超9000万元的“包袱”,但实际上,这场资本腾挪绝非简单的“止血止损”。

回顾2024年7月,博雅生物从韩国GC财团手里收购绿十字(中国)时,后者同样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亏损2327万元、1212万元。彼时市场质疑声四起,但博雅生物看重的并非短期盈利,而是绿十字旗下4个浆站、重组凝血因子技术及稀缺的血液制品生产牌照。

对比此次挂牌出售欣和制药,两笔看似矛盾的“买亏卖亏”运作背后,是博雅生物战略聚焦主营业务的必然选择。

欣和制药主营抗感染、代谢及心脑血管等领域的化学药,与博雅生物核心主营的血液制品业务相去甚远。因此这两笔资本运作虽然同为亏损标的,实则是同一战略的两面:对符合主业方向的亏损资产绿十字,愿意承担短期亏损换取长期价值;对偏离核心赛道的亏损业务欣和制药,则果断出清以回笼资金。

这场看似矛盾的资本运作,实为医药寒冬下的生存法则。当“广撒网”式多元化布局难以为继,唯有聚焦浆站资源垄断和技术壁垒,才能在血制品行业“资源为王”的竞争中立足。

开始甩包袱?

华润医药作为央企医药板块的核心平台,过去十年通过并购快速扩张,累计完成数十起重大并购交易,形成覆盖制药、分销、零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但规模扩张太快,也带来了资产结构失衡以及同业竞争问题。

对于规模稍大的医药企业而言,为了便于药品的销售,大多会设立自己的医药流通公司。博雅生物也不例外。因此在华润医药这一行业巨头入主后,双方的医药流通业务就出现了同业竞争问题。

因此,华润医药在2021年末入主博雅生物后,首先采取的是“减法”策略。

复大医药作为博雅生物旗下核心经销渠道,2022年为博雅生物贡献了8.14亿元(约30%)的营收。然而,随着华润医药的入主,复大医药的渠道价值逐渐被华润医药的全国性网络稀释。于是到了2023年9月,博雅生物将复大医药的75%股权转让给了华润医药商业集团。

除了渠道整合以外,华润医药还将博雅生物其他的非主营业务进行了剥离。

天安药业作为博雅生物旗下的糖尿病药物平台,2022年曾贡献了1.78亿元(约6.5%)的营收。然而,2023年,其主营产品(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受集采冲击,导致当年上半年博雅生物的糖尿病用药业务营收同比下滑超40%。

此外,天安药业还面临与华润双鹤的同业竞争问题。因此,剥离天安药业成为华润系战略聚焦的必然选择。于是在2023年10月,博雅生物将天安药业89.68%股权转让给了华润双鹤。

梳理前后的时间线可以看出,华润医药入主博雅生物后,先做的是内部资源整合,整理完毕后,在聚焦主营血制品的同时,挂牌出售旗下的非主营业务。

那么,为何欣和制药没能被华润医药整合到其他子公司中呢?

其实还是和目标公司是否盈利有关。

根据博雅生物此前披露的审计报告,尽管天安药业与复大医药因集采政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营收有所下滑,但这两家子公司整体仍保持盈利状态。相比之下,欣和制药在过去两年累计亏损约9000万元。这或许正是华润医药没有选择将其整合到其他子公司,而是进行挂牌出售的原因所在。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反映了华润医药整体策略的调整。

过去几年,华润医药通过大规模并购迅速扩张。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对核心业务的聚焦需求,华润医药开始从“买买买”的扩张模式,转向优化现有资产结构,剥离非核心、亏损业务,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针对挂牌出售欣和制药是否意味着华润医药在运作战略上有所转变,以及出售资产如何在缓解短期财务压力与实现长期资源整合目标之间取得平衡等问题,源媒汇向博雅生物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未来,博雅生物将继续聚焦血液制品主业,进一步巩固其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而华润医药的这一策略调整,或许也将为其他控股公司提供借鉴,甩掉亏损的非主营包袱,推动整个集团向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