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呼声回应|昆明盘龙江里惊现1米多长的粉红色娃娃鱼

时间: 2025-04-09 20:21:00/span>

开栏的话

每一条源自民众的声音,都满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每一个诉求的背后,皆是人民对公平正义与社会进步的深切呼唤。

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传递党的声音、倾听人民心声、回应社会关切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为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即日起,云南网、云新闻客户端、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同步推出“呼声回应”专栏。秉持“倾听民声、汇聚民情、服务民生”宗旨,聚焦群众诉求,反映基层呼声。

无论是对政策落实的疑惑,还是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无论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都能在此发声。

我们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联合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让每一个合理诉求与关切都有回应有着落,携手各方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今天早上,昆明市盘龙江万彩城小区附近河段出现一个奇怪的动物,粉红色,有一米长。这种动物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是什么动物……”4月9日上午10时许,昆明市民张女士致电开屏新闻热线64100000反映,昆明盘龙江里出现从未见过的动物。后经记者走访了解到:这是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学名叫大鲵,大鲵的体色随环境变化,粉红色的大鲵也很常见,市民不必惊讶。

1米多长的粉红色娃娃鱼现身盘龙江

根据市民张女士讲述,4月9日上午9时许,她像往常一样在家门口的盘龙江边散步,突然,她看到许多市民站在河边议论纷纷,走近一看,原来是江里出现一条粉红色的动物,这个动物行动迟缓,但体型很大,有一米多长。张女士仔细一看,被吓了一跳:这是什么动物?蛇不像蛇,鳄鱼不像鳄鱼,尤其是那种粉红色,鲜艳的,很少有人见过。

张女士激动地说:“当时观看的人很多,许多人都用手机拍照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这个动物体型不小,会爬行,也会游泳,头是扁平的,还有尾巴。一些市民还拨打了110报警,民警赶到后,随后带走了这一条动物。直到这个时候,还是有许多的市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上午10时30分,记者赶到出现动物的地方,一番寻找也没有见到动物的影子。张女士赶到现场,向记者复述了动物的样子,并明确告诉记者,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动物,当时还被吓到了。

娃娃鱼已被送至相关部门进行救护

随后,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得知,这个出现在盘龙江里的粉红色的动物叫大鲵,俗称娃娃鱼或孩儿鱼。民警将其打捞起来后,就送到了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进行救护,经过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测量,发现其体长有1.1米左右,体重约14公斤,估计年龄不小。

相关专家说:“这不是我们云南这边的野生大鲵,而是从外省进来的,而且这是人工养殖的大鲵,不是野生的。野生的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的没有保护级别。估计这大鲵是被人放生或在运输、养殖过程中逃到盘龙江里。”

谈到大鲵粉红色的肤色,专家说:“大鲵属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体色多变,这只是其中一种颜色,与饲养环境水质有关。这种颜色是常见的,只是市民很少见过这样的大鲵,所以觉得奇怪。”

据了解,目前这条被救的大鲵一切健康,正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与饲养。

相关知识:大鲵为中国特有物种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大鲵,俗称娃娃鱼或孩儿鱼,是隐鳃鲵科大鲵属两栖动物。它是全球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全长一般582至834毫米,体重5至10千克;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有成对排列的小疣粒;体色随环境变化但以棕褐色为主。大鲵头扁平而宽阔,吻端圆,眼很小,口大;躯干粗壮扁平,四肢粗短,后肢略长,指、趾扁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2。大鲵为中国特有物种,原生于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中上游山涧溪流内,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等17个省区市。由于过度捕猎和环境变化,其栖息地已显著碎片化和岛屿化。

大鲵通常生活于海拔100-1200米(最高达4200米)的山区水流较为平缓的河流,大型流溪的岩洞或深潭中。成鲵多为独居,幼鲵则常群居在乱石缝中,并主要在夜间捕食。 幼鲵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成鲵食用包括鱼、虾、蛙等。大鲵一年繁殖一次,繁殖时间在6月下旬到8月底,采用体外受精。 2020年,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将野外种群的野生大鲵列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野生大鲵需要重点保护,而人工养殖的子二代及后代可用于水产品或资源开发利用。

大鲵是一种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其进化起源可以追溯到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水生鱼类。在恐龙出现之前,泛大陆热带地区的蝾螈状两栖动物是地球上最高级的掠食者之一。它们的体长可达2米左右,但四肢细长,难以长时间支撑躯体,因此主要生活在水中,以鱼类为食。这些两栖动物是大鲵的远祖。随着地壳运动和环境变化,这些古生物的体型逐渐变小,并适应了干燥的陆地环境,最终进化成现代的大鲵。

云南网记者 左学佳 江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