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读懂“生命警报” 远离“致命杀手”

时间: 2025-04-04 10:39:00/span>

近年,运动性猝死案例屡见不鲜,多发生在跑步、健身操、球类对抗等日常运动的非专业人士身上。如今全民健身火热,马拉松报名火爆,街头巷尾都是锻炼者,但运动中的心脏骤停“雷区”不可忽视。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今天一起来聊聊。

运动性猝死,隐匿的“健康杀手”

运动,本是强身健体的良方,可剧烈运动却可能成为诱发心脏骤停的导火索。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每25万人中就有1人发生运动猝死,且大多是普通民众。在所有运动猝死案例里,心脏性猝死占比超80%。

其诱因主要有潜在心脏病,像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突发性心律失常,部分患者无明确心脏病史,常规体检难以查出,比如Brugada综合征;还有外部诱因,像过度疲劳、电解质紊乱、高温脱水等。

运动员也不例外,长期高强度训练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肥厚或心脏结构异常,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异常症状,或是心脏在“求救”

运动时,身体一旦出现某些异常症状,必须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感到胸部有压榨性疼痛、闷痛,且这种疼痛持续超过5分钟,就应立刻停止运动。这有可能是心肌梗死的表现,若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突发心悸,也就是感觉心脏跳动异常,或是明显心慌,同时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的情况,也要格外小心。这可能意味着心脏的节律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另外,运动时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感觉喘不上气,并且大量出汗,即使休息后也没有明显缓解,同样需要引起重视,这可能是心脏骤停前的预警。

三级预防,织牢生命安全防护网

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好预防是降低运动性猝死风险的关键,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像有心脏病史、家族猝死史或者不明原因晕厥的人,要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静息心电图检查,根据医生建议,可能还需要做动态心电图或心脏彩超检查;若怀疑患有遗传性心肌病,就必须进行基因检测。而普通人在准备开始高强度运动前,建议先做基础心肺功能检查,提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评估运动风险。

二级预防重点在于识别预警信号。一旦在运动中察觉到前面提到的胸闷、胸痛、心悸、头晕等症状,要立刻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并尽快就医检查,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三级预防则侧重于科技手段和急救体系。对于那些被评估为心脏骤停高危的患者,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自动识别并终止恶性心律失常,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同时,社区也要不断完善急救体系,加大AED的普及力度,开展急救培训活动,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掌握急救技能,为生命争分夺秒

当身边有人在运动中突然晕倒,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首先,要迅速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避免伤者受到二次伤害,然后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尽快获取AED。在等待过程中,快速检查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如果发现呼吸、脉搏消失,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将双手交叠,用掌根用力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直到AED到达或急救人员接手。

运动是为了拥有更健康的生活,但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预防措施,掌握急救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本文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吴梅琼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