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在黔研支团:青年理想与西部计划的同频共振

去西部,让二十岁的理想有个归宿。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简称“研支团”)自1999年启动以来,无数青年跨越山海,奔赴西部,立志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821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到贵州52个县(市、区、特区)开展支教志愿服务,成为贵州基层一支勤于奉献、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接力支教,汇聚青春力量
20余年接力支教,汇聚无数个“我”,为贵州的教育发展注入了青春的力量。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箐山小学),有一支接力支教二十载的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22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共派遣172名志愿者奔赴贵州,投身于志愿服务。
“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山里孩子的前行之路。”4月11日,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举行20周年校庆活动上,校长王成范表示,一届届支教志愿者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点亮了孩子们求知的未来。

志愿者黄浩带孩子们开展园林植物科普活动(王树华 摄)
华中农业大学校友、支教教师徐本禹的故事感染着学校师生,也点燃了很多志愿者心中支教的星火。“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身体力行地讲述‘本禹’和‘本禹们’的故事。”华中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黄浩从江西山区里走出来,一路感受不易,立志要为更多山区孩子撑起一把伞。
在毕节,华中农大第二十届研支团的11名成员专注于每天反复却又重要的小事——教书育人。秉承“用专项志愿服务项目推进专项育人体系”的理念,他们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进校园讲授“思政课”,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打造“课堂科普+户外实践+城市体验”三位一体的“玩转科学”特色自然科学教育模式。
“磨砺自己,就是写好青春建功西部的故事。”黄浩说。
群山间的接力奔跑
扬州大学研支团自2014年起服务于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每年选拔7人的团队前往当地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去年7月,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孟玫桂接过“黔”行接力棒,跨越1800公里来到安顺市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

孟玫桂发放物资
“在西部的这一年,必将成为我最宝贵的青春印记,熠熠生辉,永不褪色。”孟玫桂不仅成了60多名孩子的英语教师,还依托学校团委组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带领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排练红色节目,并鼓励他们担任红色讲解员。
她和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安顺“袖珍村小”马厂小学、木厂小学开展支教服务,打造“黔心花开”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红蜡笔”“向阳花”等主题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志愿活动40余场,受益儿童达500余人次。
“我们满腔热忱地踏上这片土地,在群山间接力奔跑,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孟玫桂说。
七彩青春 助力非遗传承
作为2024—2025年武汉理工大学研支团三都服务队队长,王煜琳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志愿服务一年,既要站稳讲台,还要带领志愿者走进社区服务群众,“让我们的志愿服务更贴近当地需求。”
在三都黄埔小学担任五年级语文和体育教师的王煜琳,课堂之外,积极推动“用爱助童”“温馨助老”“阳光助残”三大板块的志愿服务,创新开展“七彩周末·筑梦领航”趣味课堂、“理工·滴滴GO”助力奖学金折翼天使“Yu”计划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王煜琳介绍,三都服务队正在采用“双轨并行”模式推动校园非遗传承。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水族文化博物馆、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讲座;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当地民族节庆活动“端节”“卯节”,为学生带去更加生动的课堂,带领学生了解水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字和民俗风情。

王煜琳(左二)与村民交流
每当团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时,面对讲方言的家长或群众,王煜琳总会用贵州话与之沟通,拉近距离,帮助团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青春应当如一颗七彩的糖,既活出自己的精彩,也为他人带去甘甜。”王煜琳说。
从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禹故事”,到扬州大学的“黔心花开”,再到武汉理工大学的“七彩周末”,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建功西部。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在群山间播撒希望,用青春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