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内,浙江省委书记这三次调研,都事关中央赋予的重任
撰文丨余晖
政知君注意到,近段时间,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多次调研。
3月20日至21日,王浩在衢州江山市、柯城区、衢江区深入调研;3月27日至28日,王浩在绍兴市上虞区、新昌县深入调研;4月1日至2日,王浩又在台州市临海市、椒江区等地深入调研。
调研期间,王浩都提到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他要求衢州“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衢州贡献”;绍兴要“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展现绍兴担当”;台州要“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加力突破、奋起直追,作出台州更大贡献”。
一个重要背景是,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
什么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对外发布。意见提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而作为示范之地的,就是浙江省。
中央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2035年,浙江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这几年来,浙江持续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021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73516亿元,到2024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9万亿元。另外,浙江城乡差距已经连续12年保持缩小态势。如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已缩小到1.83。
今年,浙江仍在发力。2月5日,浙江的“新春第一会”,聚焦的就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发力的重点是什么?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到,“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
去年12月30日,浙江高规格召开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今年1月1日,省委、省政府又正式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
王浩的这几次调研,山区海岛县、农村农民是焦点,这也是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
政知君注意到,在被中央赋予重任之后,浙江的第一步“重棋”就落在了“山区26县”上。2024年之前,浙江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6县(市、区)称作“山区26县”。2024年,浙江建立“山区海岛县分类动态调整机制”,退3进2后,形成新的山区海岛25县工作体系。在衢州,王浩调研的江山市、衢江区等地,都属于山区海岛县体系。
在衢州、绍兴、台州三地调研期间,王浩都对“富民”工作提出要求。
在衢州,他提到,要加快“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扎实做好富民增收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绍兴,王浩提到,突出富民增收,做好强城兴村融合文章,持续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再来看台州。
在这里,王浩考察了江南·溪望谷共富学堂和农文旅融合业态,了解当地依托古村落优势,做强农文旅品牌的做法和成效。
王浩指出,各个县城、中心镇、重点村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必须因地制宜,要以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为纽带,推动片区组团发展,持续缩小“三大差距”。
他还提到,要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以县域为重要单元谋划推动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