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名片与两纸手书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清明节期间,光明网推出《英雄,从未远去》系列报道,透过历史观察者、研究者和讲述者们的视角,一同回顾那铁马金戈、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缅怀英雄,铭记他们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英雄,从未远去】
清明时节,窗外梧桐叶探出翠绿的嫩芽,博物馆的灯光温柔地映在玻璃展柜上。一张泛黄的名片静静地躺着,数十年光阴在墨迹间凝结,英雄的故事,从未随时光褪色。回忆起这张名片的由来,吴先斌记忆犹新……
那是2012年,刚下过第一场雪,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受邀来到一位老藏家的住所。在堆满旧物的房间里搜寻了三小时,他仍未找到中意的藏品。正当吴先斌准备离开时,藏家叫住了他,道:“你是行家,那这物件一定认得吧!”说着,藏家掏出了张泛黄的名片。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藏 陈中柱将军名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名片正面印着: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陈中柱,背面是将军手迹:兹有总部第一总队水上游击大队,部队东去,以予通过。这是一件珍贵的抗战文物,多年的经验使吴先斌很快有了判断。在与藏家协商后,他将名片请回了博物馆。
几经辗转,吴先斌联系到陈中柱将军的遗孀王志芳与他们的女儿陈璞。望着名片,鲐背之年的王志芳半晌未语,然后喃喃道:“又见到你们的父亲了……”名片展出后,陈璞好几次走进展厅,望一望、看一看。她在留言簿上写下:爸爸,我今天见到您的笔迹和印章,回忆往事,又像见到您一样!落款处,她特意署了乳名“红秀”——那是父亲生前对她的爱称。

陈璞女士的留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41年6月,陈中柱将军在兴化武家泽率部与日伪军激战三日,最终身中六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敌人为震慑抗日军民,残忍地割下了他的头颅。将军牺牲时,25岁的王志芳已怀有遗腹子。当年,这位柔弱的女子曾带着7岁的长女闯入日军司令部,索要丈夫头颅。
吴先斌后来问起:“当初您闯日军司令部,害怕吗?”“不怕!”王志芳回答,“丈夫都死了,我又何惜命!”2015年,99岁的王志芳来到博物馆,她紧紧捧着丈夫的名片,写下了质朴却热烈的五个字:我爱陈中柱。

王志芳女士的留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英雄就是头顶的星星,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担任馆长多年,吴先斌仍会抽时间在馆里转一转,馆内随处可见英雄的名字、照片、手印。在他眼里,这都是先烈曾来过、奋斗过的印记。“不能轻易地一带而过,历史由个人组成,尽可能地让每一位为革命牺牲的人都留下姓名。”

吴先斌展示他收藏的侵华日军于南京施暴的照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位老人都是历史的一页,他们走了,这页就合上了。为挖掘、保存更多“泛黄的名片”,吴先斌团队走访了1600余位老兵,并为他们留下影像资料。走访中,一名老兵曾问吴先斌:“什么叫天堂?”随即他自言自语道:“当下就是天堂,和平就是天堂。”

吴先斌认为,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着鲜活记忆的社会实践。这是抗战老兵口述史记录现场,吴先斌(右一)正与老兵交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些记忆被吴先斌请进博物馆。在历史的第二现场里,泛黄的名片不再是战役的道具,留言簿上的手书也不仅是后人的思忆,它们两两相聚,仿佛于“历史-当前”间架起桥梁。若今人于“桥”首驻足,一定会被“部队东去”吸引,会发现“红秀”,会听到“我爱陈中柱”,然后看到一个个未曾谋面,也未曾远去的身影。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采写:任子薇 董大正
协调: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 林卉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