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可阅 处处可读
24小时全民阅读服务形态的出现是精神需求与文化供给对接而绽放的花朵。考察24小时阅读服务产生的土壤环境,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发展与人文需求的伴生、促进与关联的关系。
2005年9月28日,东莞图书馆新馆开放,推出了首个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实现了实体图书馆的24小时阅读服务。在珠三角,改革开放的暖风和蜂拥而至的创业者,催生出各种新的文化形态。年轻群体对阅读学习的渴望常常在晚上闭馆的音乐声中反映出来:图书馆闭馆能不能再晚一些?24小时自助图书馆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在馆内,读者随到随借、随到随还,借还自如,也可以坐下自习、阅览,多样阅读需求得到回应。
24小时阅读服务树立了图书馆全民阅读服务的新形态,引发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燃了图书馆行业的阅读空间新功能建设热潮。24小时自助服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断涌现,成为新建图书馆的一种常备服务形态。各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展现形式更为多样,技术形态愈益丰富,管理方式更加成熟。这种新的服务方式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赏,将之称为“永不关闭的图书馆”。2014年,北京三联书店将营业时间延长为24小时,成为国内首家不打烊书店。由此,图书馆与书店两种主要的全民阅读服务组织都在时间上实现突破,营造出全时段服务的阅读环境。城市午夜的阅读灯光,浪漫而迷人,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时代追求。
在时时可阅读的同时,图书馆不断探索可以下沉到街道、社区的长时段阅读服务设施,提供处处可阅读的便利。各地图书馆还重视科技赋能,积极使用具有智能机械手功能的自动取还图书机柜装置。东莞推出图书馆ATM,深圳推出24小时街区图书馆,在镇村、社区、居民楼盘边选点布局。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建设以城市书房为主体的基层阅读设施网点,安徽合肥的悦书房、河北沧州的遇书房、新疆伊犁的石榴籽书屋等,普遍以技术加持实现了阅读服务的长时段开放。这种似便利店一般遍布城市的街角图书馆,为民众提供着身边的阅读服务,近民又亲民,满足着民众日益增长、广泛多样的阅读需要,也促进着图书馆的改变与进步。
24小时阅读服务发展也有坎坷。随着地域的广泛铺开、功能的不断增多、形态的日益丰富,在诸如阅读阵地选点布局、地域民众特点需求、图书内容应需配置等方面都涌现出新的问题。这也需要各地图书馆以专业精神展现职责与担当,在工作推进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完善24小时阅读服务模式,更好发挥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全民阅读需求与阅读环境建设直观地映射出社会文明状态与文化建设水平。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出现,让新的阅读服务可感、可用。认真思考分析,可以看出其内含着多方面的理念:读者至上的理念,尽量满足读者晚上看书借书的需求;成本效益的理念,不必整个图书馆都开,划出部分空间24小时开放就可以;继承创新的理念,在已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做整合、集成,实现新的功能,展现科技赋能的力量。文明的发展需要具体的、有思考的文化建设。全民阅读推广服务的体系化推进就是具体的抓手,而其中,图书馆作为文明的守护者与建设者,应该不断获得新的认知与支持。
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24小时阅读服务经过20年发展,呈现出来的新阅读环境与民众阅读热情,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化建设与文明进程中的图书馆与全民阅读。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丰厚与延长可以在24小时阅读环境中成为可能,在阅读中得以实现。让我们一同努力,共同建设与时俱进的图书馆。
(作者:李东来,系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