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社港镇:铁牛“闹”春耕,良田绘“丰”景
【来源:浏阳发布】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谷雨将近,社港镇合盛村,粮食生产“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里,插秧机驶过湿润的田间,旋转的秧爪如蜻蜓点水,在田间谱写五线谱,将一茬茬翡翠般的秧苗栽入沃土。田边沟渠春水潺潺,新绿秧苗初展嫩叶,农机的轰鸣与布谷鸟的啼叫交织成劳作乐章,千亩良田在阳光照耀下,正铺开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农耕新画卷。
依托农业机械化的高效助力,这里的春耕按下了“加速键”。“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约40亩,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种粮大户寻华根笑着说。

俯瞰社港镇合盛村粮食生产“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地势平坦、良田连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千亩“补丁田”变身“聚宝盆”
4月14日,站在合盛村粮食生产“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的田埂上,只见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高速插秧机在平整的水田里来回穿梭。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小块、零散的农田,春耕时农机进不来,秋收时粮食运出难。

种粮大户寻华根将秧苗整齐地码放在插秧机上,等待机插。
近两年来,社港镇对1000多亩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通过“小改大、短并长、弯改直、坡改平、通沟渠”等方式,对这些“补丁田”进行综合整治。
“以前农机下不了田,现在小田整成了大田,不仅方便机械化作业,更有利于田间管理。”社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向吉方说,如今,俯瞰这片千亩农田,就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农户驾驶着插秧机来回穿梭,为水田披上嫩绿的“新装”。
农田提标准,种粮增底气。“我今年种植了400多亩早稻,三台插秧机同时作业,预计还有10天就能完成秧苗栽插。”加上一季稻,寻华根今年总共种了600多亩田,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全程机械化操作,让他的种植成本降低、水稻产量稳步提升。
育秧大棚里的“数智密码”
科技护航,则成为社港镇春耕的另一道风景。
今年,社港镇新建了3个集中育秧大棚,面积近2万平方米,加上原有的5个育秧大棚,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可一次性育6000亩早稻秧。
“育秧大棚全程采用‘数智化’管理,相比传统的育秧模式,不仅缩短了育秧时间,秧苗质量也更高。”种粮大户寻四国捧起一把嫩绿的秧苗说,“这苗壮实不散秧、叶青翠、返青快,品质好!”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社港镇还成立了农技服务队,农技员分片深入田间,从选种育秧到插秧施肥,从田间管理到收割脱粒,提供粮食生产全过程技术指导。
社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谢朝阳介绍,今年,社港镇计划早稻种植面积1.75万亩,“4月1日起,早稻插秧陆续铺开,预计4月28日全部完成。”
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社港镇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抗灾能力和机械化水平,同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当插秧机的铁臂在水田里描绘出整齐的绿色诗行,千顷田畴正披着新绿拔节生长。机械化、智能化的春耕画卷,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我们将严守耕地红线,在整治非农化、非粮化的同时,全力推进今年超万亩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任务。同时全面推广‘五良’(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融合,通过选好种、育好秧、整好田、施好肥、防好病、全程机械化这‘五好一化’来保障今年粮食生产的丰产丰收。”社港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浏阳市融媒体中心丨徐 旻 彭红霞
编辑:张 翼
校对:张司宇
审核:李 璀 刘志光 谭 霜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