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昌宁:菌菇产业撑起“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时间: 2025-04-12 15:22:00/span>

晨露未晞,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的山林已热闹起来。村民杨于芬检查完松林间顶着湿润松针的鸡枞菌窝,步入田间用竹篓采摘一筐赤松茸。步行十余分钟,她便来到村东头的云味农产品有限公司,将菌子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过秤交货,转身走进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熟练地戴上手套开始分拣工作。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正让村民们的日子像刚出土的菌菇般蓬勃生长。

四角田村曾是典型的“空心村”,3.4万亩林地覆盖了84.6%的区域,虽盛产20余种野生菌,年平均产量达400余吨,却因交通闭塞、加工缺失,只能以低价外销。青壮年不得不背井离乡,全村881户中近半数家庭有外出务工者。“过去在广东电子厂,一年到头见不着孩子,心里总空落落的。”杨于芬回忆,漫山的菌香曾是乡愁的符号,却难变成口袋里的收入。

转机始于2023年。村“两委”瞄准林下经济,以“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破局,将闲置校舍改造成野生菌加工厂,引进云味农产品有限公司建立标准化生产线。从此,村口的车间成了村民的“聚宝盆”:春季捡菌、夏季加工、秋冬包装,曾经“养在深闺”的野生菌经过分拣、清洗、冻干等工序,变成溢价150%的“四角田菌宝”,进驻高端商超。“现在每天步行10分钟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有3000元工资。”杨于芬的工作台前,同村的李大姐笑着插话:“去年我在车间挣了3.2万元,加上卖菌子的2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车间的魔力不止于就业。企业实行“两个10%、一个5%”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农户的野生菌、畜禽产品,合作社再以低于市场价10%批发加工品供村民自主销售,企业每年还将5%的利润反哺村集体。这种“产供销”一体化模式,让村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受益者”。数据显示,车间旺季单日收购野生菌超2吨,支付农户收购款20余万元,带动20名全职技工、90名季节工和30个家庭代工点就业,2024年全村户均增收3400元,村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

车间的生产线更是人才回流的“强磁场”。曾经在外打拼的126名青年陆续返乡,有人成了车间技术骨干,有人开起了野生菌农家乐。杨于芬的丈夫就在车间负责冷链运输,夫妻俩白天在车间共事,晚上回家经营自家的“菌香小院”,接待游客体验采菌、制酱。“周末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七八百元。”她指着院角的真空包装机,“车间教我们标准化加工,现在游客买的菌干都是我们自己包装的,贴上‘四角田’的标签,卖得可火了。”

车间的“化学反应”还在延伸。村集体利用车间辐射效应,引进野生菌人工促繁技术,试种30亩赤松茸填补冬季产能,联合周边村社布局5条农产品生产线,开发菌菇酱、即食干巴菌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曾经单一的“卖鲜模式”,如今变成“采菌—加工—体验”的全产业链:春日里,游客跟着村民进山认菌;暑期中,车间开放参观通道,展示冻干技术;秋冬时,农家乐推出“菌子宴”,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700万元。

暮色中,车间的灯火映照着村民们的笑脸。分拣台上,刚送来的赤松茸堆成小山;包装区里,“四角田菌宝”的标签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杨于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步行回家的路上,遇见背着竹篓归来的——那是她的婆婆,刚从自家林地捡回半篓菌。“现在全家都围着车间转,日子过得比菌子还鲜!”老人的笑声在山间回荡,远处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像一曲欢快的乡村振兴之歌。

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四角田村的“幸福车间”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计模式,更重塑了乡村的发展逻辑。当生态资源与现代产业在大山深处相遇,当返乡人才与故土发展同频共振,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正用“车间经济”书写着新的故事——那些曾经流向城市的劳动力,如今带着技术和梦想回归,在熟悉的山林里,在温暖的车间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希望,让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长出富足与尊严。

云南网记者 吴沛钊 通讯员 钱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