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有态度 |“00后”职业打假人被采取刑事措施:让假打者无处遁形
“00后”职业打假人因涉嫌敲诈勒索被采取刑事措施一事在网络上发酵:江西武宁“00后”职业打假人郑思远上月因涉嫌敲诈勒索被警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同案还有三人被抓,其中两个是郑思远的徒弟,一个是他的朋友。

公开资料披露,郑思远最擅“食品打假”,理由以标签瑕疵、过期食品为主。他还发起了大量投诉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网络上借行侠仗义之名,骗取网友的信任;吹毛求疵乃至无中生有,精心炮制信息、罗织罪名、骗取不义之财。偷偷行猥劣之事,偏偏还借高尚之名,实可谓盗名欺世,令人不齿。
将商户视为刀下鱼肉,用心可谓险恶。有媒体统计,郑思远等人的目标遍及全国多省,基本都是小型零售商户。他们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制造问题食品等,向广大经营者索赔,一次投诉经营者少的需花费几百元,高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商贩不从,他们就向行政机关投诉举报要索赔和报案奖,得不到想要的利益时,还通过行政复议、信访等多渠道来恐吓行政机关、逼行政机关来达其目的。
仅全国12315平台上,郑思远的投诉举报就有1367件次;仅在2023年8月18日至9月13日25天内,就提出投诉举报30件次。江西一名市监系统人士称,“我们基本每个分局都接到过投诉”。
借打假之名行敲诈之实的,不只郑思远一人。
还有曾因揭露偷拍引发全网轰动,却因非法牟利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打假博主“影子不会说谎”,曾成功整治连云港海鲜市场鬼秤、却被曝一条广告收入高达15万元的打假博主“狂飙兄弟”……

在一次次反转中,“打假”好像逐渐失去了原来惩恶扬善的味道,变成了一个标签、一个渠道、一个产业。
“正义的伙伴”受到了正义的制裁,这个笑话并不好笑。可掺杂利益的“正义之举”是否还正义,是否还能无偏颇地代表公众的利益?答案已经不言而喻:“打假”之名,成为一些博主获取流量和个人私利的遮羞布。
近些年来,针对“假打”等公众关注度高的问题,相应法律不断出台,职能部门的打击力度也在加大。
留给郑思远之流的时间和空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