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浩作品中邂逅商脉遗珍,看见山陕甘会馆的影像记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人间四月天,中原大地春意正浓。4月10日,“商脉遗珍——山陕甘会馆影像记忆郑浩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省美术馆联合主办,是“学院之光——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系列作品展”的第七场展览。

郑浩现为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像艺术、美术教育。作为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摄影团队的青年骨干教师之一,她的摄影、油画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郑浩不仅钻研传统工艺手段,也关注艺术影像文化的深层次挖掘。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表示,从专业视角出发,郑浩运用传统工艺手法让影像更具叙事性与情感性;从文化视角切入,她紧扣地缘深挖传统文脉,选择山陕甘会馆这类凝聚中华文化精华的建筑进行影像整理。“通过这一批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郑浩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挖掘及特定角度的选取,给观者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此次展览以“商脉遗珍”为题,聚焦洛阳、开封、南阳、杭州、亳州、聊城6地的山陕甘会馆遗址,展示了各地会馆的南北交融之美。郑浩历时数载,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以图像学为指引,运用铂金印相、蓝晒工艺等古典技法,勾勒出晋商文化的壮丽画卷,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鲜活力量。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给予此次展览充分肯定。郑浩重拾银盐、铂金、蓝晒等古老工艺,踏访多处山陕甘会馆遗址,用镜头叩问百年砖木,触摸岁月的沧桑风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刘鲁豫认为:“驻足于这些作品前,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三重珍贵的精神:其一,是对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的学术担当;其二,是对古典工艺复兴的探索,探索了建筑摄影的新美学范式;其三,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情怀,致力于记录明清商道文明。愿这些作品,能让更多人领略山陕甘会馆的独特魅力,感受古典影像工艺的非凡之处,唤醒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热爱。”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郭浩谈道,此次展览以独特视角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历史记忆。“这启示艺术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并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郑浩表示,作为青年教师,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传递给更多观众。“因为艺术创作是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是与时代和观众的对话。期待这些承载着中华商魂的建筑瑰宝,唤醒当代人对商业文化遗产的守护热忱,让历史的沉香永续流传,为中华民族识别系统构建的艺术景观添砖加瓦。”

开幕式由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圣松主持,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江涛宣布展览开幕。
出席此次开幕式的还有: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健生,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郭黎莅,大河美术报副总编辑李向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王望,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周青,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李龙国,河南大学明德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波,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贾涛,以及成文光、周喜增、山彦、任伟强、徐刚、崔宏伟、董睿、黄彦伟、周春燕等师生代表和艺术工作者。


展厅现场,观众沉浸在这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中。每一帧画面皆是三重叙事:建筑本体的艺术密码、商帮文化的生存哲学以及当代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凝望。
这些影像中,开封会馆的“悬鱼惹草”诉说着防火祈福的古老智慧,洛阳本泽会馆的琉璃照壁折射着晋商对故土的眷恋,亳州花戏楼的徽派砖雕则见证着商路文明的水乳交融。展厅内,观众的讨论声、赞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艺术、对历史、对文化传承的热烈氛围,让这场展览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艺术与大众的桥梁。
展览将持续至4月26日。
部分展出作品

郑浩《南阳社旗山陕会馆照壁》41×28cm 2024年

郑浩《南阳社旗山陕会馆》41×28cm 2024年

郑浩《洛阳山陕会馆西仪门》28×41cm 2024年

郑浩《杭州全晋会馆屋脊》41×28cm 2023年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