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周刊·文旅热点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其中,郑州市金水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以下简称“郑州记忆”)成功上榜,成为河南省第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从2022年郑州市二七区德化步行街(以下简称“德化街”)、洛阳市老城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洛阳古城”)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3年,开封市龙亭区七盛角旅游休闲街区(以下简称“七盛角”)、焦作市修武县岸上旅游休闲街区(以下简称“岸上”)、开封市鼓楼区鼓楼特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以下简称“鼓楼”)和洛阳市涧西区广州市场步行街(以下简称“广州市场”)相继入选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直至此次郑州记忆获评成功,河南已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认定56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国家级引领、省级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这7处旅游休闲街区何以从全省众多旅游休闲街区中脱颖而出?它们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目前街区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记者通过走访,对话街区运营者、文旅系统工作人员、行业专家,探寻河南旅游休闲街区的发展密码。
这七处街区何以脱颖而出?
4月5日,清明节假期第二天,郑州记忆游客往来不绝。3万平方米苏式红砖建筑群内,47米高的霓虹烟囱与巨型油罐写满郑州符号,斑驳墙体上“野蛮生长”的草木将氛围感拉满,让凝固的工业记忆在文创市集与非遗工坊里重新流淌。
郑州记忆,这座由1952年苏联援建油脂化学厂蜕变而来的文旅地标,承载着“中州牌”肥皂与“福乐尔”香皂的往昔岁月,如今以“修旧如旧,新必新潮”的更新哲学,将锈迹斑驳的工业遗址淬炼成饱含现代创意的时光琥珀。
郑州记忆品牌宣传负责人历志萍坦言:“这些老厂房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更值得被年轻一代所铭记。”如今,郑州记忆聚集了百余位“生活美学家”与“创意主理人”,其中90%的摊主来自设计、摄影、策划、音乐等行业,为街区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个性十足的小众店铺。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郑州记忆通过“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型,符合国家级街区对“城市更新示范性”的考评要求,其“记忆博物馆+创意工坊”模式具有标杆意义。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评选标准中,具有地方文化或创意文化特色的业态比例不应少于40%,这意味着“文化内核”与“可持续运营”成为关键指标。2022年,德化街获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彰显其作为现代商贸核心地的文化与经济地位。
德化街始于1905年,因京汉铁路而生,因枢纽而兴,孕育了“二七精神”。从“初代网红”到“新生代”潮流打卡胜地,德化街将传统和新潮相融,历史与未来交织,生机勃发,“热辣滚烫”。
其他几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巧妙融合自然与人文肌理,通过活化老厂房、复刻唐宋街巷、开设非遗工坊等手法,让现代创意与传统文化共生。
八百里太行云台山水,三千年古县大美岸上。岸上依托云台山景区的天然优势与竹林七贤的文化浸润,通过全域美学休闲旅游业态引领,集旅游观光、餐饮美食、民宿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年旅游综合收入达3.24亿元。
洛阳、开封的4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依托古都底蕴,将历史文化转化为“体验型IP”。
在洛阳古城,“穿越”而来的“牡丹仙君”从石桥上款步而下,与游客对诗互动;广州市场依托“一五”时期苏式建筑群,引入剧本杀馆、潮玩集合店,打造“复古工业风+赛博朋克”混搭街区。在开封鼓楼,300余小吃摊位日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与大相国寺梵乐演出、州桥遗址展示馆等构建“昼游夜宴”全时段消费链;七盛角河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被复刻为沉浸式剧场,邂逅宋朝韵味,品味江湖人生……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陈东丽告诉记者,7处街区在文化基因的差异化表达、业态创新的多维突破、历史街区的功能再生、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智慧升级、品牌溢出拉动消费的效益显著等方面具有突出特色,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赢,为其他地区街区发展提供了“在保护中创新开发、在传承中变现升级”的“河南范式”。
街区成为文旅发展重要驱动力
当千年城墙与现代光影交织,当工业废墟蜕变为时尚秀场,当夜市炊烟升腾起城市记忆——河南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正经历一场颠覆性的“空间革命”。
戴斌指出,作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载体,旅游休闲街区通过业态更新、非遗活化、技术赋能等方式,推动“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成为城市更新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洛阳古城、鼓楼等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使传统建筑肌理与现代休闲功能有机共生,真正实现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的活态传承与价值再生。
如今的洛阳老城,满大街的“贵妃”“武皇”成为别样风景。洛阳市老城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芳芳介绍,老城区以打造高品质旅游休闲街区为抓手,围绕“汉服+古城+牡丹”名片,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取得
显著成效。2024年实现接待游客量突破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需符合旅游休闲业态种类多样、形式创新,经营单位数量充足,经营状况良好等标准。这便要求在建设旅游休闲街区时,要深耕地方性文化资源,孵化新型文旅业态及市场主体,实现“流量变现”的可持续转化路径。
历志萍介绍,郑州油化厂锚定年轻客群,保留80%原生乔木,新增休憩空间23处。清明假期,街区客流量达14万人次,总体销售额700万元。

近两年,德化街“上新”持续进行。原先老旧的设施被整洁、亮丽的新装备取代,新增休憩桌椅、时尚打卡区,随手一拍就能出片。“1中心3平台”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客流预警、热力分析,强化街区智慧化场景应用。在德化新街负二楼,“河南十八城记”展馆一直保持着日均5000+的参观量。
“以德化街为核心的二七商圈经济活力满满。2025年春节假期,二七商圈累计客流132.5万人次,实现销售总额7548万元。”二七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中心主任李文茹告诉记者。
而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正是激活区域经济、实现居民和游客“主客共享”的新场域。
广州市场苏式建筑群转型为潮玩街区,促进城市老旧空间功能再生,“神都诡事馆”全国首店日均接待游客500人次;七盛角的非遗工坊(如汴绣、木版年画)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孵化小微文创企业23家;岸上民宿管家、露营向导等新兴职业吸纳当地居民就业超2000人,返乡创业率同比提升15%。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河南的旅游休闲街区发展整体呈现出文化主题鲜明和艺术性并存、锚定年轻客群丰富消费业态,沉浸式场景革命提升区域经济,智慧赋能提升运营效率,生态反哺激活城市更新,成为‘主客共享’新空间的发展特征。通过文化场景化、业态复合化、服务智慧化实现消费从流量到留量、从低效到高效、从单点到生态的升级跃迁。”陈东丽表示。
街区发展短板破解之道
旅游休闲街区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敏认为,从业态角度来看,要强调多元供给,满足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多元需求;从服务设施角度来看,要考虑适宜的空间尺度,让游客和居民拥有慢下来、坐下来休闲的内容和空间;从管理角度来看,要突出主客共享,在旅游休闲街区治理模式上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方面还存在同质化隐忧显现、餐饮零售占比过高、智慧化管理待突破、区域协同不足等问题。
在我省的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洛阳老城、七盛角都引入汉服体验,德化街、郑州记忆则主打复古怀旧,鼓楼、广州市场主打美食、夜经济。“游客开始抱怨‘换个地名就能发朋友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提醒,盲目跟风将导致“文旅资源内耗”。

以鼓楼、七盛角为例,都是采用宋代仿古建筑,从义乌小商品城批发的小工艺品,让街区陷入了同质化的发展之中,本地特色的工艺品或民间艺术的缺失影响了旅游街区的特色发展。
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要同时为旅游者和本地居民考虑。清明假期恰逢洛阳牡丹文化节,记者在洛阳洛邑古城看到,拥堵的车辆排成长龙,十字街夜市在凌晨还人声鼎沸。
“会不会有噪声,影响居民休息?会不会影响当地交通?都是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一级巡视员宋奇慧指出,“当前,旅游业‘主客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城市不仅关照到外来者、旅游者,更要关照本地居民。如何建立商户、居民、游客的三方协商机制,通过错峰营业、动线分流、智慧停车系统等精细化管理手段,在保留市井温度与承接文旅流量间找到平衡点,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如何更好利用我省旅游休闲街区资源、破解街区发展短板?
陈东丽建议,通过从“历史场景复刻”到“生活方式再现”的文化转向,通过“小而美”的精细化运营,实现从符号复制到价值重构的文化深耕。依托构建“15分钟消费生态圈”的业态布局,打通“文旅+农业/工业/康养”融合消费链,促进经济提质。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双街区”运营的技术赋能,打造5G+AR全覆盖的“元宇宙街区”新范式,提升运营效率。建立“政府规划+专业运营+居民参与”的管理模式,构建郑汴洛街区文旅共同体,实行数据共享、联合营销、投诉互通,强化区域联动。